“兩重”建設,戰略部署化為實景
“兩重”建設:宏圖徐展,奏響發展新樂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指出,“要落實好宏觀政策,發行并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著力做好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各項工作”。
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以下簡稱“兩重”建設),是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把握發展主動權的重要抓手。
2024年5月13日,國務院召開支持“兩重”建設部署動員視頻會議,對高質量推動“兩重”建設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用好超長期特別國債,強化超長期貸款等配套融資,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建設。
這是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境內的農田。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攝
近日,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了解到,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硬投資”和“軟建設”,扎實推進“兩重”建設重點任務落地見效。
數據顯示,2024年共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7000億元,2025年已安排近5000億元支持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負責人表示,力爭6月底前下達完畢今年全部“兩重”建設項目清單。
集中力量辦好“兩重”建設中的大事要事
記者了解到,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堅持自上而下組織協調,研究謀劃2025年“兩重”建設重點任務,報請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后印發實施。組織制定印發30多個分領域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各領域今后幾年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標志性工程等。推動超長期貸款配套超長期特別國債,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建設
5月15日,隨著一臺黃藍相間的內燃機車牽掛著三節綠皮車廂及一個車頭緩緩駛出武昌火車站4站臺,朝著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又稱“武宜高鐵”)緩緩駛去,標志著該線路聯調聯試正式開始。
沿江高鐵,全稱滬渝蓉沿江高速鐵路,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至關重要的“沿江通道”主骨架。2024年沿江高鐵通道共計完成投資1165億元。截至目前,鄭萬、商合杭、成渝、南沿江、滬蘇湖高鐵等項目己開通運營,滬寧合高鐵(上海至南京至合肥)江蘇段跨滬陜高速連續梁順利合龍,北沿江高鐵武宜段聯調聯試……隨著各個節點的陸續建成,它將宛如一條鋼鐵巨龍,橫跨上海、江蘇、安徽、湖北、重慶、四川六省市,線路總長約2100公里。這條高鐵的建設,對于推動長江經濟帶的協同發展、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意義。
4月30日拍攝的滬渝蓉高鐵通泰揚特大橋跨古馬干河連續梁建設現場。新華社發(顧繼紅/攝)
“沿江高鐵通道相關的渝宜高鐵、渝萬高鐵、漢宜高鐵、合武高鐵、北沿江高鐵等項目建成后,可形成川渝地區與華中、華東地區的快速客運通道,成都、重慶至上海全程旅行時間將由目前的12.2小時0.7小時縮短至6.8小時.3小時,極大地縮短沿江各主要城市間的時空距離,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國鐵集團發展和改革部投資計劃處主管馬勁飛告訴記者。
從長江沿線鐵路、干線公路、機場建設,再到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一批批跨區域、跨流域重大標志性工程加速推進,一項項“軟建設”措施加快落地,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把握發展主動權增添動力。
具體來看,糧食安全方面,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建成各類田間小型灌排渠道超過1000萬公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超過2700萬處。城鄉融合發展方面,支持人口集中流入重點城市完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預計新增超75萬個普通高中學位推動約1萬間病房改造;今年加快推動建設改造燃氣、供排水、供熱等城市地下管網超14萬公里,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網運行維護管理機制。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方面,支持長江沿線城市實施1.3萬公里污水管網建設改造項目,建立健全城市生活污水管網運行維護長效機制等。人口發展方面,支持“雙一流”高校學生宿舍標準床位新增超50萬張;2024年擴大本科招生1.6萬人,2025年超2萬人,以教育高質量發展賦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一批高水平婦幼保健機構等。能源資源安全方面,推動中吉烏鐵路政府間協定簽署,加強疆煤外運通道建設,高效暢通西部陸海新通道,能源資源供應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生態安全方面,支持實施“三北”地區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造林種草“三北”工程建設、管護、鞏固提升等政策以及退化林修復、草原改良等近4000萬畝,支持體系進一步完善。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所副所長盛磊告訴記者:“'兩重’建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把握發展主動權的重要抓手,是黨中央觀大勢、謀全局、抓根本的戰略部署。一年來,'兩重’建設成效十分明顯,特點也非常突出。一方面,錨定長遠目標,自上而下安排,體現國家意志,通過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集中力量支持了一批發展急需、常規手段解決不了、多年想辦而未能辦、需要中央層面推動的大事,特別是實施了一批跨區域、跨流域,對項目統籌協調能力要求高的重大標志性工程;另一方面,堅持軟硬結合,圍繞'硬投資’項目實施,在科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等領域推動了一系列務實管用的'軟建設’舉措,持續補短板、夯基礎、利長遠,將為加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各部門統籌“硬投資”和“軟建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兩重”建設突出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各部門統籌“硬投資”和“軟建設”,持續推動相關規劃、政策和體制機制落實落細,進一步完善投入機制,提高投入效率。
記者從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了解到,2024年以來,交通運輸部圍繞服務“兩重”建設,持續提升內河高等級航道通過能力,積極發揮重大工程項目牽引支撐作用,打通內河航運堵點卡點,著力推進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今年以來,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上海大蘆線東延伸航道整治工程、浙江錢塘江三級航道整治工程、湖南湘江和沅水航道建設等一批內河水運項目建設,有效提升了干線通道能力,降低了企業物流成本,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在“軟建設”方面,交通運輸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推進實施內河水運體系聯通工程行動方案》,提出2030年建成現代化內河水運聯通體系的目標,為內河水運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政策指引和規劃保障。
2月16日,在濟寧能源集團山東新能船業有限公司,新能源船舶在進行舾裝作業。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住房城鄉建設部在城市地下管網和綜合管廊建設改造方面成果斐然。在“硬投資上,2024年國家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和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4000多個管網管廊項目完成各類管網建設改造17.5萬公里,直接投資5143億元,拉動投資8000億元,做好城市“里子”工程和“生命線”工程,顯著提高了城市安全和民生保障能力。在“軟建設”方面,強化管網建設改造規劃引領,完善投融資和價費機制,加強工程實施管理,健全運行管護機制,持續提升城市地下管網安全韌性水平。
國鐵集團在沿江高鐵通道和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樞紐建設方面亮點突出。在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樞紐建設中,持續優化運輸組織,擴大開行范圍,完成第三批全程時刻表編制并運行;強化運力統籌調度,探索班列動態管理,提升集結能力和開行兌現率;深入推進通道發展,提升南通道運輸質效,推動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2024年中歐班列開行量和貨物運送量實現顯著增長。同時,組織重慶、成都、鄭州、武漢、蘇州、義烏、西安等地平臺公司制訂《推進中歐班列南通道發展行動計劃》等,著力提升南通道時效、價格等方面市場競爭力。
水利部聚焦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精準發力,全面推進黑龍江糧食產能提升水利支撐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重慶渝西水資源配置以及四川都江堰、河南紅旗渠等66處大型灌區建設與現代化改造等一批“兩重”項目加快建設,水利設施供水能力、耕地灌溉率持續提高,有力提升跨流域跨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水平。在“軟建設”方面,著力推進水利投融資等改革,指導推動一批重大引調水和供水水庫工程積極引入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參與工程建設與運營。1~4月,水利落實社會資本投入543.4億元,同比增長57.7%。堅持整裝推進灌區現代化改造,與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做好銜接,推動建立現代化灌區發展路徑和長效機制,確保灌區設計使用年限內灌溉保證率穩定達到設計水平。
多地創新實踐推動“兩重”建設落地見效
從長江大保護到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改造,從托育普惠到高教擴容,各地以機制創新破解資金、管理、技術瓶頸,推動“兩重”建設從規劃圖變為實景圖。
安徽省蕪湖市與三峽集團創新央地合作模式,軟硬結合破解長江大保護難題。雙方建立項目協作機制,三峽集團統籌建設運營,蕪湖市政府專班協調保障,累計實施7個長江大保護項目,完成投資87億元,“兩重”建設支持的灣沚區兩江四圩東湖片區水環境綜合治理等項目也在有序推進實施中。
5月14日在安徽蕪湖拍攝的天門山。新華社發(肖本祥/攝)
深圳市創新托育服務供給模式,形成“醫育結合、國企引領、托幼一體”等多元化路徑。通過政策支持與資金補助,組建國資平臺,參與托育建設,建成普惠性托育園58個,托位3137個,普惠占比超90%。市屬國企幸福健康集團自主研發保教體系,推動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打造多層次托育產品體系,園所滿園率達95%,破解“帶娃難”痛點。
浙江省在推進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建設改造過程中,注重通過“軟建設”充分釋放“硬投資”效果,抓緊部署開展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建設改造方案編制,推動完善投融資模式和價費機制,多措并舉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江蘇省常州市推行“源廠站網河”一體化管理,通過“雙軌制”排水許可和信息化運維,污水收集處理效能顯著提升,探索長江經濟帶污水收集處理新路徑,為長江沿線城市提供治理樣板。
黑龍江省糧食產能提升工程是跨流域跨區域的重大水利工程,也是“兩重”建設水利領域重大標志性項目,對提升黑龍江糧食綜合產能、穩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具有重要作用。該工程創新管理模式,構建閉環監管體系,委托地方單位分段建設,同步開展全過程咨詢與跟蹤審計,保障工程進度與質量。
金華(義烏)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統籌軟硬建設,2024年發運能力達40萬標箱,:較2014年增長8倍。義烏以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為重點,圍繞“人、貨、場、鏈”四個核心要素落實落地“推動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等七方面先行先試任務,全力推動“探索中歐班列(義新歐)民營市場化運營機制”等6個重點領域改革突破。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程暉)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