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文字實錄
-
主持人:
近年來,我市堅持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督查激勵和考核獎懲兩根“指揮棒”的作用,全面系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相映美、金山銀山幸福長”的生態畫卷已在沅澧大地上徐徐展開。
【主持人】:各位觀眾,各位網友朋友,大家好!聽民意、話民生、系民情、解民憂,向市民匯報工作,歡迎大家來到常德政府網在線訪談。今天,我們請來的嘉賓是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許平同志,以及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科、水科、土科、法規科等業務科室和執法支隊的負責人,與各位網友就共同關心的生態文明建設話題進行在線交流。許總,您好!
【許平】:主持人好!各位網友朋友,大家好!非常高興來到常德政府網在線訪談欄目,和大家互動交流。借此機會,我代表市生態環境局,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廣大網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懇請各位網友對我們的工作多提寶貴意見。
【主持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這些年來,我市環境質量穩定改善,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積極成效,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請許總給我們介紹一下,近年來我市圍繞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生態常德采取了哪些具體舉措呢?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許平】: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我市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影響民生福祉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導向,以高水平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圓滿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具體來說,我們主要做到了四個“堅持”:
一、堅持“全方位”制度創新,努力構建具有常德特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一是圍繞“源頭嚴控”建機制。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建立健全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三線一單”管控制度,不斷完善排污權、用水用能權有償使用制度,從源頭推進減污節能降碳,夯實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二是圍繞“過程嚴管”建機制。全面完成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制”“林長制”體系,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監管網絡。實施流域生態補償,與懷化市、張家界市簽訂了沅江、澧水干流水質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同時組織全市9個區縣市建立了上下游間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成效明顯。三是圍繞“后果嚴責”建機制。全面推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制度,近年來累計辦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90余起、賠償資金約2200萬元,實現了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6個部門和9個區縣(市)辦案全覆蓋,案件查辦率、查結率均居全省前列。
二、堅持“全流域”治理保護,努力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一是著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2018年來累計完成“夏季攻勢”任務1208項,一些和群眾密切相關的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污染防治攻堅戰典型經驗在全省多次得到推介。全力保衛“藍天”,深入開展九大專項行動,探索建立“以時保日”、網格化管理、臭氧防控等精細管控調度機制,2021年市城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5.5%,較2015年提高8.8個百分點,PM2.5、PM10年均濃度分別較2015年下降21.2%、37.8%,2020、2021兩年全市納入省考核的7個縣市空氣質量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力呵護“碧水”,全面實施長江保護修復、洞庭湖污染整治專項行動,全市46個國省控斷面水質總體改善,優良率達到89.1%,沅澧水干流斷面水質均為Ⅱ類及以上,西洞庭湖水質在洞庭湖湖體中率先達到Ⅲ類,水質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全力守護“凈土”,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成效顯著,高位構建責任落實、協同推進、信息公開“三大機制”,探索形成源頭預防、風險管控、治理修復“三大模式”,全市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以上,建設用地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100%,打造了“凈土城市”常德樣板。二是從嚴從實狠抓問題整改。緊扣“污染消除、生態修復、群眾滿意”目標,科學有序推動中央、省交辦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截至2021年底我市149個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已有124個完成銷號,2個基本完成整改,其余達到序時整改進度,銷號進度和質量均居全省第一。三是全面構建生態屏障。實施國土綠化、森林質量提升、濕地保護修復等重大生態工程,推進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環境敏感區、脆弱區保護,實行天然林管護、耕地草地河湖休養生息制度,“一心一屏,兩廊多地”(“一心”即西洞庭湖區生態保護核心,“一屏”即武陵山-雪峰山生態安全屏障,“兩廊”即沅江、澧水兩條生態廊道,“多地”即市域范圍內的多處自然保護地)的生態安全格局,得到有力維護。西洞庭湖濕地恢復19萬余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48.01%。
三、堅持“全產業”綠色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路子。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一是大力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市擁有“兩品一標”有效認證產品320個,占全省總數11.4%;農產品國家馳名商標30個、湖南名牌25個,“石門柑橘”“常德香米”“漢壽甲魚”獲評全省十大農業公共品牌。二是著力開展“雙百園區”建設,建成5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裝備制造與軍民融合、生物醫藥與健康食品產業邁上千億臺階,常德經開區成為千億園區,常德高新區晉升國家級園區,2021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36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514.2億元,增長16%,單位GDP能耗下降3%,“生態+”和“+生態”有效融入產業經濟發展全過程。三是積極促進現代服務業提質升級,擴展綠色金融服務范圍,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健康養老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9%,超過第二產業所占比重。
四、堅持“全社會”共建共享,努力凝聚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一是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員領導干部學習計劃,全面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學校、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村創建活動,培育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二是以生態惠民為導向,強化城市規劃建設綠地配比要求,市城區綠地率達到39.51%,綠化覆蓋率44.5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近15平方米,“生態綠”已成為市城區一抹亮色。三是高位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和國際濕地城市建設,市城區水生態、水環境明顯改善,水治理經驗獲得國家、省高度肯定。四是以示范創建為引領,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際濕地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和滿意率高于80%,幸福感顯著增強。
總體說來,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綜合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綠色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生態環保品牌進一步打響,生態文明建設在沅澧大地不斷結出新的碩果。
【主持人】:作為生活在常德的市民,我們也真切的感受到,常德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了,我為常德的綠水青山感到分外驕傲。那么下一步我市將如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呢?
【許平】:當前,我市正處于“十四五”爬坡過坎的關鍵期,處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攻堅期,我們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砥礪奮進、擔當實干,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常德樣板”,主要是做好“四個持續”:
一、持續促進改革落地,加快打造綠色制度樣板。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的指示要求,全面抓好各項制度貫徹落實,深化自然資源產權、國土空間規劃、自然保護地體系、流域綜合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扎實開展改革成果總結和成效評估,推動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改革經驗,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
二、持續強化污染防治,加快打造綠色屏障樣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守護好藍天、碧水、凈土的美好生態環境。加強“一湖兩水”全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維護好“一心一屏,兩廊多地”生態安全格局。實施生態環保領域基礎設施補短板工程,推進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進一步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強化生態環境保障。
三、持續抓好生態價值轉化,加快打造綠色經濟樣板。堅持“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的目標導向,扎實推進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改革,健全財政資金與區縣市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生態價值轉化相掛鉤的激勵機制,暢通生態價值轉化通道,扶持綠色高質量發展。做優做強做大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四、持續抓好生態共建,加快打造綠色文化樣板。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良好生態環境是人民群眾的共有財富”的重要指示,不斷提升我市“桃花源里的城市”生態文化品牌和影響力,全面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持續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凝聚生態文明建設強大合力。
【主持人】:謝謝許總詳細的解答,讓我們對未來的常德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也有了更加充足的信心。
我市的大氣環境質量一直是網友們比較關心的話題,請問許總,我市在保護“常德藍”方面有哪些具體舉措?社會各界如何配合相關工作?
【許平】:非常感謝各位網友對我市大氣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近年來,我市在保護“常德藍”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舉措:
1.完善機構。市藍天保衛戰指揮部統籌部署全市的藍天保衛戰工作,統一協調環保、工信、住建、城管、交通、農業、公安交警等責任部門各負其責,狠抓落實。
2.健全機制。我市積極創新工作模式,健全機制,將實施方案、會商機制、督查巡查機制、微信調度、聯控聯防機制以及考核辦法緊密聯系,相互融合,從嚴抓落實。
3.建立制度。我市在全省率先發布地方大氣法規《常德市大氣污染防治若干規定》,從“誰能管、怎么管”等方面規定了工業企業準入管理、秸稈綜合利用、建設工地揚塵管理、重點排污單位信息公開等內容,明確了部門責任。
4.依靠科技。依靠先進設備儀器,融合數據平臺,整合人力資源,建立環境空氣質量預警預報隊伍,實現24小時緊盯數據、分解任務,開展環境空氣質量污染分析、預警預報工作,及時會商、提出管控建議。
5.聚焦重點。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開展工業企業廢氣專項整治、工業爐窯深度治理、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揚塵污染專項整治、機動車尾氣專項整治、非道路移動源專項整治、禁燒禁燃禁放專項治理、餐飲油煙專項整治、劣質油品專項整治、“散亂污”專項整治等十大專項行動,全方位推進大氣污染治理。
藍天保衛戰是一場全民戰爭,需要社會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當前,秸稈禁燒、煙花鞭炮禁售禁放、特護期企業停產限產等措施,個別人可能不理解,但這是大勢所趨,是維護絕大多數人利益的需要。因此,呼吁大家嚴格落實大氣污染管控政策,配合開展產業轉型,共同守護我們的藍天。
【主持人】:我市水資源豐富,河湖四處可見。這些年來,我市水環境質量改善取得了可喜成績,但仍然不能放松力度。請問許總,我市2022年在水環境質量改善方面將會如何持續發力?
【許平】:好的,誠如主持人所說,當前我市水環境持續改善壓力仍然較大。針對當前形勢,我市2022年主要從8個方面持續發力水環境保護工作:
1.繼續抓好水環境質量管控基礎性工作。繼續抓好省控以上考核斷面水質達標分析,依托21座水質自動監測站按日開展監測數據分析預警,同時為應對汛期水環境管理、藍藻水華防控等工作及時預警,推進科學、精準治污。
2.繼續抓好飲用水水源保護。重點抓好納入省重點民生項目的55處農村千人以上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及環境問題排查整治,并對全市所有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開展全面“回頭看”,確保飲用水安全。
3.繼續抓好工業園區水環境管理。以創建“五好”園區為抓手,結合園區評估、信用評價、調擴區環評等工作,充分借助第三方治理技術力量,進一步加大園區環境問題排查和整治力度,提升園區環境管理水平。
4.繼續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年完成60個村治理工程建設;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全年完成1.8萬戶農廁改造任務;加強黑臭水體治理,全年完成18條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任務;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全年完成臨澧、津市2個農村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和石門、桃源、安鄉3個畜禽養殖種養平衡示范項目建設,以及2.56萬畝水產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
5.繼續抓好城鄉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加大城鄉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和城鎮污水收集管網排查整治力度,加強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監管和管網配套建設,重點完成11個市城區污水管網配套項目和4個鄉鎮污水管網建設工程,確保城鄉出水排放達到一級A標準。
6.繼續抓好重點河湖治理。針對安鄉珊珀湖、澧縣北民湖、漢壽胭脂湖等水質不達標的湖泊,桃源縣延溪啞河、漢壽巖汪湖啞河、安鄉蝦扒腦啞河等污染較重的河流開展整治。加強溝渠清淤和河湖連通工程,完成安鄉、澧縣2處河湖聯通工程及全市884處小水源清淤整治工程。實施重點湖泊濕地修復,完成漢壽、安鄉、澧縣3處濕地修復工程。
7.繼續抓好船舶碼頭污染治理。全面完成全市船舶碼頭污染整治工作,對船舶污染進行嚴格執法檢查,嚴格按要求開展船舶污染物收集轉運工作。
8.繼續抓好醫療機構污水治理。重點完成全市60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療廢水收集處理開展排查和整治工作。
【主持人】:我市制定了《常德市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根據這部規范性文件,企業應當遵守哪些土壤污染防治規定?
【許平】:好的,土壤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各企業應該嚴格遵守土壤污染防治各項規定,帶頭保護好我們的土地:
1.開展自行監測和隱患排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應當定期開展土壤和地下水監測,并公開監測結果;同時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隱患排查制度,及時采取技術、管理措施消除隱患。
2.嚴控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要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每年12月前向縣級生態環境部門報告有毒有害物質排放情況。地下儲罐儲存有毒有害物質的,應當報市生態環境局備案。
3.加強新改擴建項目的土壤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實施新、改、擴建項目前,應開展項目用地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現狀調查,發現污染物含量超過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的,應排查污染源、實施風險管控、防止新增污染,必要時應采取治理修復措施。
4.規范拆除活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拆除涉及有毒有害物質的生產設施設備前,應制定拆除活動污染防治方案,并報當地生態環境、工信部門備案。拆除活動結束后,企業應編制《拆除活動環境保護工作總結報告》,為后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提供基礎信息和依據。
5.搬遷及關閉騰退地塊土壤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在生產經營用地用途變更或在土地使用權收回、轉讓前,應配合下一個土地使用權人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并將調查報告作為不動產登記資料報送當地不動產登記機構進行登記,并報市生態環境局備案。市生態環境局將會同自然資源部門對調查報告組織評審,同時上傳全國土壤污染地塊管理信息系統。
【主持人】:今年,市委、市政府發出了“改善干部作風、優化營商環境”的呼聲和號召。生態環境部門經常和企業打交道。那么,我市生態環境部門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許平】:這個問題請我局法規科科長王興初同志來回答。
【王興初】: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好!企業不僅是生態環境部門的監管對象,更是生態環境部門的服務對象。今年,我局在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規范發展上,主要采取四項措施:
1.推行非現場監管方式。運用“互聯網+監管”,建立以重點排污單位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為基礎的非現場監管遠程執法體系,構建“事前預警、事中監管、事后執法”監管新模式,大大減輕企業迎檢壓力。截至目前,我市共有220家排污單位安裝了自動監控設施,均已非現場執法監管為主。
2.實施正面清單制度。對79家環保誠信企業、與民生保障及疫情防控密切相關、污染物排放量小、環境風險低、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企業實施正面清單管理,采取減少、免除現場檢查等正面激勵措施。今年一季度,我局共對正面清單內企業開展非現場檢查76家次,指導幫扶16次。
3.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進一步完善“雙隨機”監管體系,實行分類管理,全市納入“雙隨機”抽查的1268家企業中,一般監管企業978家、重點監管企業270家、特殊監管企業20家,對不同類型監管企業采取差異化監管措施,既保證監管到位,又維護環保守法企業正常運行。
4.推進差異化執法。在“嚴”的主基調上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對生態環境領域突出違法行為堅持零容忍,及時公布典型違法案例,凸顯“打擊一個、震懾一方、教育一片”的效果。同時,根據《行政處罰法》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原則,對企業實行柔性執法,對一批初次違法、危害后果輕微、及時改正的排污許可類環境違法行為,采取首犯不罰但在市級媒體曝光的措施。2021年,我局對7家企業不予處罰;2022年,我局又對4家企業及個人不予處罰,有效降低企業負擔。
【主持人】: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我們的在線訪談到此就接近尾聲了,在此許總您還有什么話想對各位網友說呢?
【許平】: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衷心希望社會各界朋友繼續關注、關心、支持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衷心希望每位常德市民從我做起,爭當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生態文化的傳播者、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者、美麗中國美麗湖南“常德篇章”的書寫者,努力貫徹落實“三高四新”戰略,為描繪好新時代常德發展“綠色畫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主持人】:謝謝許總。生態文明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永遠在路上。我們相信,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市生態文明建設一定能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再次感謝許總做客演播廳接受訪談,同時感謝各位網友對常德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關心與支持,歡迎您通過《常德市政府網站》等渠道為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最后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萬事如意!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