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社區系列訪談-汪家橋社區
- 時間:
- 2016-08-17 10:30
- 嘉賓:
- 司馬立芳 【黨總支書記】
- 簡介:
-
汪家橋社區位于津市市中部,東起雙濟路,西止萬壽路,北起車胤大道,南至沿河大堤,占地面積約1平方公里,實有常住人口4537戶9371人,轄區內有武裝部、工信局、港航所、運管所、房地產經營公司,社區辦公用房300平方米以上,社區服務中心1個,幼兒園1個,有室外文體活動場所2個,社區內設有警務室、衛生計生
-
姓名: 司馬立芳
職位: 黨總支書記簡介: 1987.01-1988.12 湖南省津市市光華機電廠統計員 1989.01-1991.04 湖南省津市市綠荷池居委會治保主任 1991.05-1997.05 湖南省津市市新村居委會治保主任 1997.06-2000.05 湖南省津市市新碼頭居委會計生專干 2001.06-2000.05 湖南省津市市三元宮居委會黨總支書記 2002.06-2005.04 湖南省津市市新村社區黨總支書記 2005.05-2007.04 湖南省津市市油榨坊社區總支副書記 2007.05-2010.04 湖南省津市市汪家橋社區計生專干 2010.04- 湖南省津市市汪家橋社區黨總支書記
-
網友: fgsegeas
社區自治的工作內容及實施細節?
-
網友: 64363hye
汪家橋社區建設的總體情況是什么樣的?
-
網友: trewtey
覺得自己社區屬于完美社區嗎?
-
網友: hrttrew
心目中的完美社區是什么樣的?
-
主持人:
汪家橋社區位于津市市中部,東起雙濟路,西止萬壽路,北起車胤大道,南至沿河大堤,占地面積約1平方公里,實有常住人口4537戶9371人,轄區內有武裝部、工信局、港航所、運管所、房地產經營公司,社區辦公用房300平方米以上,社區服務中心1個,幼兒園1個,有室外文體活動場所2個,社區內設有警務室、衛生計生健康服務室、居民代表議事室、檔案室、閱覽室。該社區先后榮獲“常德市社會化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市婦女工作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市平安社區”、“市反邪防邪工作先進單位”、“市社會救助工作先進單位”、“市民政優撫工作先進單位”、“市計劃生育工作先進單位”、“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辦事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等。
主持人:完美社區建設的具體內容,到底什么叫“完美社區”,包括什么樣內容
全市完美社區建設緊扣“一本三化”(以人為本、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社會化服務)和“能力建設、體系重構、治理創新、回歸自治”的總體思路推進完美社區建設發展
主持人:現在社會治理中,社區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了,長期以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我們能不能介紹一下,汪家橋社區建設的總體情況到底是什么樣的?
能力建設層面。社區建立了社區工作站的平臺,深入推進社區服務站的標準化建設,加大社區基層的設施建設力度。
組織體系層面。全面運行“3+N”治理模式。構建社區黨總支、居委會、工作站加若干社區網格的“3+N”管理模式,構建了以社區黨總支和網格黨支部為終端的黨的基層組織體系、社區居委會基礎、社區公共站為終端的政務服務體系均已組建完成。
社區服務層面。在社區建設當中以社區服務為核心,按照“一處多用、居設共用”的模式,支持引導社會組織、服務機構、社居居民利用社區公共設施開展活動和服務。引導社區依托公共服務用房開展居民培訓、實施心理疏導、開展居民健康服務等,社區服務體系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治理創新方面。政府的公共服務不斷向社區延伸,社區信息化也日益加快,形成了貫通市、街和社區三級的信息網絡系統。全面啟動成型小區(院落)自治創建工作,強化小區(院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開展“五城同創”、“我的社區我的家、我的社區我奉獻、我的社區我做主、我為社區添光彩”等系列主體活動,打造社區特色活動品牌,推進社區參與社區民主自治制度逐步完善。
主持人:說到完美社區,所謂的完美社區到底應該具有什么樣的元素才能稱之為完美社區?
完美社區的創建不管從機構,還有社會組織健全方面有五方面的要求,離落百姓最貼近的這么一個感受是首先這個社區應該是一個社會治安防范體系非常健全,居民有安全感的社區,對治安的滿意率非常高。
再一個是居民享受到社區就業、醫療、教育的公共服務能得到就近就便的落實。
同時社區的衛生服務機構布局合理,能提供預防、健康的各項服務。居民生活方式是健康向上完美,鄰里關系融洽的社區,同時群眾性的文體活動廣泛開展,居民的參與程度不斷提高,社區內環境優美,這是居民切實能感受到的指標。同時包括社區內的組織機構是非常規范的,包括社區黨中央和居委會組織和社區服務站非常健全,特別是設置合理,職責明確,人員配置到位。在社區的民間組織培育方面也應該取得一些成效,特別是承接社會事務,開展居民服務,科普教育,慈善互助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另外一方面社區的隊伍作用是非常顯著的,特別是社區的黨組織的模范帶頭作用非常強。社區工作者的為民服務意識高,政治覺悟高,為民服務的能力和素質能滿足居民的需求。有一支結構合理志愿者隊伍建設。社區的制度規章非常健全,從社區的自治方面和社區部門都應該走制度化和規范化的軌道,社區的各種組織都影響制度健全,自治功能完善,內部的管理規范化,服務流程程序化,包括議事協商機制,共住共建機制非常完善,特別是社區自治章程,居民的自治公約非常完善。另外,社區的基礎設施能為廣大居民提供服務的條件。硬件設施全面,按北京市的要求,每個社區應該有300平方米的社區工作和服務用房應該配備到位。
主持人:我們最終的目標是什么?
最終的目標是所有生活在社區的居民都能得到便利的,還有人性化的服務,讓居民回歸自治。
主持人:社區黨總支、社區居委會、社區工作站、網格支部的情況
社區共有一個黨總支,三個分支部,社區黨員接近300人,社區工作站由書記為站長,主任為副站長,社區共有網格9個,3+N的關系和作用是社區黨組織對社區工作牽頭抓總,指導督導社區工作站、居委會開展工作;居委會整合社區內各類資源、力量,協調社區重大事項,引導推進居民自治;社會工作站具體承擔社會公共服務工作。“N”為延伸建立的網格黨支部,打破原有按行政設置黨支部模式,圍繞“示范引領、組織協調、關愛黨員、聯系群眾”履行職能,實現基層黨建、社會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的一網融合。
主持人:社區志愿者的情況
汪家橋社區志愿者服務站成立于2014年底,社區黨支部書記兼服務站站長,服務站志愿者隊伍即黨員先鋒崗志愿者服務隊、互助志愿者服務隊、居家養老愿者服務隊、文體志愿者服務隊、共建單位志愿者服務隊等,目前已經注冊志愿者達50人,以多樣的方式向社區居民開展便民服務。
主持人:社區自治的工作內容及實施細節
深入推進網格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社會組織、社會救助“五位一體”小區(院落)管理模式,打造衛生有人清掃、秩序有人管理、設施有人維護、綠化有人養護、救助有人過問“五有”目標小區,充分發揮小區(小區)自治功能,不斷增強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能力,漸序形成充滿生機活力的群眾自治新格局。
主持人:經常聽到一種說法是15分鐘,10分鐘醫療或者是社區服務圈,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社區服務便利化和人性化是我們完美社區建設一直追求的目標,打造一個15分鐘能享受基本的社區服務,包括買菜、購物,看病等等最基本的服務。
主持人:網友說,小區物業管理不好,歸你們管嗎?
我也想問一下,我們一直在強調一個理念,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完美社區的建設本質上就是應該改善人民的生活,為群眾解決一些在生活中可能會面臨的一些問題,這里我就想問,如果我們社區內的居民遇到了什么樣問題,包括對完美社區的建設有什么樣的建議通過什么樣的渠道向我們表達,應該向誰表達?
完美社區的建設中為了方便居民更好的參與社區建設,保障居民參與權、知情權,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廣泛推行了居委會的入戶制度,包括聯系單位的訪談制度,包括分片、包片的制度,也推行了民情日記,民情熱線,民情的一些懇談會等工作方法。另外,在汪家橋社區也建立了居民會議制度,居民可以通過居民會議表達對自己社區建設的參與訴求。同時,設了一個社區工作站,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居民有訴訟可以去社區服務站反映。另外,還建立了機關黨員、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進社區的制度,包括人大代表聯系卡,聯系戶的制度,都可以反映社區的社情民意。
主持人:我們在收集社情民意的過程中,百姓反映什么樣的問題。
根據社區的實際情況不同,每個社區集中反映的問題也不盡相同,總體來說,新建小區更多的反映一些跟物業糾紛相關的問題,這也反映了一部分很多新建小區的開發商遺留下來的問題,這是比較集中的。老舊小區,居民反映大多數還是文體活動設施不健全,不完善,開展活動沒有場地等等這方面反映比較集中。
主持人:你社區這邊有沒有一些分析呢?
物業糾紛的問題,主要是物業費難收,由很多方面引起的,比如停車位、房屋漏水、路燈不亮、下水道堵塞等問題,如果物業能和開發商把這些問題處理好,我想物業糾紛的事情會大大的減少;關于老舊小區,市里每年都會建設幾個老舊小區,自2013年以來,我社區共改造3個老舊小區,路面硬化,管線入地,健身器材,在不久的將來,我想這個問題都會解決。
主持人:網友說,我們小區的物業管理不好,這樣的問題能向你們反映嗎?
可以,只要涉及到民生的問題都可以向我們反映情況。我們會再反饋到相關部門去,這個道路是暢通的。
主持人:網友說,業主與物業的矛盾糾紛已經成為了影響完美社區建設中的很重要的不完美的因素,比如說停車問題,公共物業產權問題,像這些問題,更多的是業主與物業與開發商的問題,這樣的問題能解決嗎?
不少人對物業管理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有的人認為物業公司與業主之間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關系;有的則認為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是“主人”與“仆人”之間的關系。這些誤解導致物業管理工作難以開展。其實,物業管理企業受托對物業實施管理,主要是為業主和使用人提供服務,物業管理服務合同一經簽訂,雙方就是平等的合同關系,應依照合同和相關法律各自享有權利、履行義務,并沒有主次之分。
因此在處理物業公司與業主之間關系時,要著眼于雙方是平等的民事主體,要以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各種合同關系的約定為基本準繩來分清雙方責權,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充分采用人性化、靈活性的方式處理具體問題。
主持人:網友關心如何解決社區居委會行政化問題,社區服務站是如何定位的?
社區居委會行政化應該是從社區體制機制改革以前在全國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社區是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社區居委會大量承擔的是政府下達給它的工作,本身它的自治功能是非常弱化的。基于這個問題的存在,常德市提出了“3+N”工作模式。社區居委會和社區服務站的職能分開。我們配置了社區工作站,主要是承擔著政府在社區層面的公共服務,把原來大量加載于社區居委會的工作解脫出來,還原社區居委會更好的自治組織功能,使它更好的發揮自治服務。社區服務站是政府在社區層面設置的公共服務平臺,居民可以得到更好的公益服務和公共服務和便利服務。
主持人:社區掛牌是否有了新規范
按照完美社區建設要求標準,今后社區門口只懸掛社區黨總支部、居民委員會、社區工作站3個組織機構標牌。社區公共服務用房內設置社區警務室的,可外掛“××社區警務室”。部門經準入延伸到社區的工作由社區工作站承接,不能單獨設立辦公室,確需掛牌的在社區工作站服務大廳社區工作機構牌欄內體現。社區工作站服務大廳內統一懸掛社區黨建、民政事務與住房保障、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險、人口計生、綜合服務等窗口指示牌。
按照“一室多用”的原則,社區警務室可加掛綜治工作室、人民調解室標識牌;衛生計生健康服務室可加掛心理咨詢室標識牌;居民(黨員)代表議事室可加掛市民學校、道德講堂標識牌。在滿足“一站五室”功能布局的基礎上,剩余的房子可以優先設置網格員工作室、黨群工作室、民情懇談室、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社區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社區社會組織服務中心、站)、慈善超市、“四點半學校”、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等服務性功能室,可在其門口掛服務標識牌。按照“去行政化”的原則,禁止在社區設置“××辦公室”等帶有行政色彩的標識牌。
同時,在服務大廳醒目位置統一設置社區簡介及社區網格化管理示意圖、“3+N”社區組織架構圖、社區工作人員職責去向牌、社區機構標牌欄,其余的禁止懸掛上墻。對確需上墻的內容制成電子文檔通過電子顯示屏滾動播出,輸入電子觸摸屏供居民查詢。
主持人:網友寫來郵件說,社區服務設施的問題,重點在規劃和資金,不是民政局能解決的,你們能不能協調?應該分類解決,老社區怎么辦,新社區怎么辦?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而不是空喊口號,要切實符合社區的實際。這樣的留言怎么看?
社區建設確實不是民政部門一家能完成的,社區建設是有更多的部門配合,特別是能得到社會力量的支持和群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完成。從社區服務設施上面來說,確實我們社區的老舊小區的社區服務設施難以滿足社區居民的需求,這是一個歷史的遺留問題,我們也通過社區規范化建設,來促進社區服務設施的達標,剛才我們已經說到了社區服務最少應該達到300平米的辦公和服務用房。社區規范化建設單位已經全部能達到這樣的規范和標準,今年再推動一千個。近三年市政府已經投資了600萬元來完成社區服務設施的改造,通過不同的方式,老舊小區通過一些置換、購買、項目配套、改擴建的方法,新建小區應該按逐漸部門規定的住宅小區的配套指標要求,可以新建,也可以政府出資購買,幾種方式來共同促進小區的社區服務設施的不斷完善。
主持人:汪家橋社區打造的社區服務品牌有哪些
打破常規,整合各類資源,積極引導居民參與,因地制宜打造自己社區的服務品牌。將警務室、衛計室、文體活動室、居民代表議事室和檔案室的功能作用發揮好,盡可能將空間讓給居民;大力推進“我的社區我的家”等品牌創建,開展居民自治、居民協商,讓居民當家作主。
主持人:網友說,現在社區居委會的人辦事效率低,態度不好,希望提高素質,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咱們看?
辦事效率低這件事我不敢茍同,聽到網友說這個我也很氣憤,社區工作千頭萬緒,工作多的時候5+2,白+黑的日子多的是,一個月就一千多元錢,現在社區工作量大,中心工作多,現在只要你想的到的事,都和社區有關系,而且有些單位部門不履行該盡的職責,什么事都壓在社區,只要居民找他們辦事,本來該他們解決的事情,有些部門怕擔責任,就要居民來社區,要社區先出證明,這樣以后就算有什么問題也是社區的問題了。我舉幾個例子,婚姻狀況、死亡信息、辦理工商執照、名字錯了,身份證號碼錯了、開網店有沒有擾民、電話號碼是不是屬于這個人的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證明都讓我們社區來出證明,社區并不是萬能的,就是因為有這些無禮的要求,所以社區就成了有事沒事都會有人跑到社區來吵、來鬧,要低保,要房子,社區的工作人員就成了別人的出氣筒。
主持人:今天我們談了這么多完美社區的建設,主體最終是居住在社區內的居民,最后落到最實在的地方,完美社區的建設能為百姓帶來什么,包括居民能享受到什么?
剛才我提到的完美社區建設的要素,這個就是我剛才說的第一點就是居民最能切實感受到的,包括社區的環境,包括社區服務的便利性,社區治安的群眾的安全感,包括我們能得到更好的公益辦事方便,包括就醫、就業等等方面。社區建設也不是任何一個社區居委會或是一個社會組織能來做的,社區建設需要更多的社會組織和更多的居民來廣泛參與,廣泛參與是完美社區建設最本質的要求,也希望廣大居民能積極參與本社區的建設,關注本社區的建設,并且以社區建設“社區是我家”的主人翁的態度參與到完美社區建設當中來。
主持人:我們通過什么樣的措施去吸引社區內的居民參與到完美社區的建設當中。我現在有一種感受,很多的年輕人想參與社區的建設當中,也沒有時間,甚至有一些人認為社區建設跟我沒有關系,真的是這樣嗎?
近年來居民群眾對社區建設參與程度是不斷提高的,但是目前我國居民參與完美社區建設的和社區建設實際需要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首先是參與意識,很多人覺得我生活在社區,但是社區跟我沒有什么關系,特別是認為社區建設可能是政府的事情,他沒有想到自己對社區建設應該盡一份責任和義務。從人員和人員結構來說,相當多的居民特別是中青年居民,或者是有專業技術的人員不能頻繁的參與社區活動。在許多社區參與社區活動很多是中老年人,因為他們有更多的精力。就參與程度而言,目前居民參與活動還不夠深入和廣泛,一直僅僅是出席我們的居民會議,或者是參加居委會組織的文體健身的一般性的社區活動,更多的對社區事務的管理提出建議,這樣一個深層次的社區活動還是比較少。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第一還是強化宣傳教育,培育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社區意識是促使他們廣泛參與社區建設最根本的基礎。這個途徑是強化宣傳,形成社區是我家,聯系你我他的氛圍,把自己看作社區的主人。第二 還是要堅持社區需求本位,從社區需求的實際出發,把解決各類社區居民,包括我們說的一些流動人口在內的人群需求放在首位,把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作為社區建設管理的重點,這些問題的解決,符合居民的利益和需求,使他得到實惠,能更好地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從長遠來看,還要建立和完善參與機制,來提高居民的參與熱情,必須推動社區參與的規范化和制度化,依據相關的制度政策,通過民主程序和法定程序使規范制度化,形成一套包括激勵制度,責任機制在內的參與機制。有的社區制訂了社區志愿者這樣的章程和相關規定,我作為社區志愿者參與社區志愿活動或者是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就能優先得到社區服務的權利,通過這樣一些章程的制訂能更好地吸引居民參與到社區當中來。
主持人:為了推進完美社區的建設,包括保障社區服務的一些質量和水平,希望擬定出臺那些相關的文件、政策和規章制度。
希望政府能出臺一些有關我們社區待遇和編制問題,做事的時候是一級政府;到漲工資,一些待遇問題的時候我們社區就是個沒人管沒人問的自治組織。
主持人:在節目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嘉賓想對網友們說一些什么?
市委書記王群說過,完美社區建設不是秀“肌肉”,而是體系和運行的現代化。我認為完美社區建設靠你,靠我,靠他,需要每一個人參與,不管您是生活在社區,不管從事什么樣的行業或者職業,都要關注自己生活的社區,從關注自己身邊的社區做起,共同關心的社區建設。
- 完美社區系列訪談-汪家橋社區
-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