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慜
王以慜(1855年一1921年),字子捷,號夢湘。武陵縣石公橋人。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王德寬,清嘉慶癸酉(1813年)舉人,庚辰(1820年)進士,選庶吉士,歷任知縣、同知,終刑部員外郎。有二子:長子成謙和次子成升。成謙為道光丙午(1846)舉人,丁未(1847)科進土,歷知縣、道員,加布政使銜,遷濟南不久,資志而。成升是以的父親,字仲元,號吉階,成豐辛亥(1851)舉人。官山西知縣,升調太原的次年(1860)死于任上。著有《吉階詩草》五卷、《吉階詞草》一卷。是年,以6 歲,隨母遷居山東費縣,投靠伯父成謙。隨后,又隨伯父遷居濟南。
王以慜自幼聰慧。十三歲時《賦中秋》詩,大得伯父贊賞。同治十二年(1873年)順天鄉試中舉,以慜后科場失意,一連七次參加會試,皆落第。在這段時間,不幸之事接而至,伯父、兩個哥哥(均弱冠中舉)相繼去世。光緒四年(1878年),為了養家糊口,應邀到沂州研書院任教。光緒九年,參加會試,因舉子中徇私舞弊者與龍陽易順鼎等人“以言事貽書朝貴,卒中所忌,至舉國目為狂生”,并丟掉教習差事。光緒十四年,鄭州段黃河決口,入新任河督吳大激幕;決口合龍后,又回濟南入山東巡撫張曜幕,以求斗升之祿。王以慜因“自早歲才名籍甚一時,英彥樂與之交?!啊独蠚堄斡洝返淖髡邉⒁欢扰c他交情甚厚,甚至把他寫進自己的小說。光緒十六年(1890年),以慜中進士,改庶吉土,授翰林院編修,留京任職。光緒二十年,任甲午甘肅正考官。后為御史,居京邸八年。之后,歷任瑞州、撫州、南康等地知府。辛亥革命后,棄官回到故里常德。易名文悔,字古傷,改著道士裝,息影林泉,鮮與外界交往,過著退隱生活,“憑欄一片風云氣,來作神州袖手人” 民國10年,病卒。
王以慜為人,爽任氣,剛直不撓,議淪古今事,多有創解。從小即致力于詩詞,曾與濟南好友成立詩社,相互唱和??釔凵剿吧L齊魯,攀泰岱,歷秦隴,南登羅浮,皆見于詩。及官南康,又嘗九江,時時游廬山,探討幽險,人所來往,得詩數百首”。人們稱贊他的詩,才思橫溢,天骨開張,深隱似杜少陵,婉轉近白香山。詞則追宗姜白石,務為清邀?!肚逶~選》稱當時“湘中三王:經史王先謙,驛散文王間運,詞曲則推以”。又喜集唐人句為七律,巧合無垠,讀者往往叫絕。其女出閣,贈聯為“高樹蟬聲深巷里(王建句),小欄花韻午晴初(司空圖句)”,傳為美談。王以慜著有:《檗塢詩存》初續集二十一卷,《檗塢詩存別集》六卷,《檗塢詞存》十六卷,《檗塢詞存別集》五卷,《廬岳集》三卷,《湘煙閣詩鐘匯鈔集蘭亭文附》二卷,《集唐·鮫抬集》一卷。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