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協平
陳協平(1903年一1932年),生于桃源縣仙洞鄉下大田村(今盤塘鄉陳家灣)貧苦農民之家。高級小學畢業后便任教于初級小學,以微薄薪金養家。1923年6月,長沙發生日本侵略軍水兵槍殺中國同胞事件,桃源的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學生紛紛上街游行,抗議日兵暴行。此事給陳協平極大的震動和鼓舞,開始閱讀《新青年》、《農民讀本》等進步書刊,逐漸樹立起革命志向。是年秋,陳辭職赴武漢,考入旅鄂中學求學。1926年赴廣州入中國國民黨政治講習班學習,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學習結業后到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身邊工作,任上校干事。同年7月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宣傳股長。
1927年6月,陳協平奉命從武漢回桃源,準備發動起義。桃源卻正罹反革命“敬日事變”之難,陳獲悉大土豪高老七已將自己回家的消息密報縣“清黨委員會”,只得潛赴武漢,在武漢找到第二十軍軍長賀龍,隨賀龍參加南昌起義。10月,陳奉命赴常德,到中共湘西特委工作,奔忙于常德、桃源、石門等地,組織武裝暴動。次年5月,石門南鄉暴動開始時,陳奉派到桑植縣找賀龍領導的紅軍支援,由于路途阻隔,7月初才在桑植的樂峪找到賀龍,等賀軍趕到石門時,南多鄉暴動已告失敗。陳于9月參加賀部,轉戰于深山密林之中。12月,部隊整編,陳協平協助賀龍將所部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賀任軍長,陳任秘書長,負責全軍黨務。 1929年1月,中共湘西特委改名中共湘鄂西前委,陳任秘書,旋改任宣傳委員。是年2月,紅四軍攻占湖北省峰縣,陳任中共鶴峰縣委書記。4月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致信中共湘鄂西前委,任陳為紅四軍黨代表。陳運用井岡山建軍經驗再次整編部隊,推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原則,使紅四軍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1930年7月,紅四軍改稱紅二軍并奉命與紅六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簡稱紅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軍團政委,陳任軍團第四師政委。9月,立三路線統治的中共中央派鄧中夏到紅二軍團主持工作,進一步推行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路線,提出紅二軍團和紅一軍團“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軍事盲動主張,賀龍、周逸群認為不妥,并擬定“鞏固洪湖蘇區,開辟漢水北岸游擊區域”的正確方針。陳支持賀、周所為,因而被“左”傾冒險主義斥為“賀龍右傾保守的幫手”。次年3月,中共中央派夏曦代鄧主持一切,夏以更“左”的姿態在各種會議和文件中指責湘鄂西前委執行“富農路線”,背離“國際路線”,全盤否定該委和紅二軍團的成績。陳協平目睹“左”傾盲動主義在湘鄂西蘇區釀成的嚴重損失,凜然提出:“中央指示是對全國而言,對湘鄂邊這樣的偏僻山區不一定完全適應。”在爾后的戰斗中,陳并未執行盲動路線,與第四師師長王炳南一起采取長途奔襲,攻其不備的戰術,從而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三戰三捷。陳因此在政治上屢遭打擊,由軍的黨代表降為師政委,再降為團政委,復降為團政治部主任。不過,陳從未因降職而消沉,對黨仍一片忠心,拼盡全力工作。
1932年6月,中共湘鄂部邊特委迫于敵人圍剿,將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和縣游擊隊全部編入獨立團和游擊總隊,與敵人輾轉戰斗。不久,由于傷亡慘重,只得忍痛放棄湘鄂邊區,向洪湖方面轉移。堅持“肅反”的夏曦認為宜昌和湘鄂邊兩個中共特委全由“改組派”包辦,應予改組或整肅。當陳協平于9月中旬隨獨立團回師支援洪湖途中,便以“改組派”罪名將其秘密逮捕。
陳協平被“肅反隊”嚴刑拷打時,義正詞嚴地說,“我跟共產黨走,為窮苦大眾打天下,何罪之有。”陳在被秘密“處決”前,沉痛地請求“節省一顆子彈去打敵人。”于是,“肅反隊” 將陳溺死在水泊之中。陳被害時年僅29歲。“左”傾路線使中共組織及武裝隊伍失去一位優秀的政治工作者和軍事工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中共中央給陳協平徹底平反昭雪。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