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悅廬
申悅廬(1884年一1970年),名前芳,號文友,筆名行健,石門縣新關鎮人。悅廬清末曾入學,成為秀才。1906一1910年,先后在長沙就讀于師范講習所和政法學堂。1912年春,應鄉賢李執中約,到武昌聽孫中山先生演講。1913年元月考入東京明治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對哲學興趣亦極濃。后由易象、王九齡介紹加入“乙卯學會”。不久被選為該會代表,后又被選為留日學生總會刊物《民彝》雜志編輯。1915年,悅廬發表揭露袁世凱密謀竊國的力作《歷史上治亂之觀察》。“乙卯學會”與“中華學會”合并為“神州學會”,悅廬被選為教育科主任兼干事長,并擔任《神州學報》編輯,發表《中華民族特性論》。當時很多人崇洋懼外,對本國文化失掉信心。悅廬分析:“吾國民有特性三,一日強于自營,富于保守。二日善于吸收。三日御外侮,始柔而終剛,久而必勝。以此世界古國多已淪亡,而吾國乃能巍然獨存·世界今日有其自創之文化,又有龐大之國家與民族,卓然自立于大地者,惟吾中華民族耳!而國人乃震于外人一時之強,垂首喪氣,歌他族,自忘其固有之善美,抑何自暴自棄之甚也?”文章寬厚宏博,充滿熱愛祖國、熱愛民族之情,因而國內報刊紛紛轉載,上海、北京且冠以《國魂篇》之名,以單行本印發全國。
1917年,悅廬回國。時國內軍閥混戰,阻于上海。朝鮮革命領袖申胥余專程自杭州來滬會見。1918年,應馬鶴天之邀去山西國民師范講學,連續五年。1921年,與鄧初民等人組織學術研究會,創辦《新覺路》雜志,發表《文化與地理》、《文化與民族》等論文。1923年,應林碩儒之邀去北京,在師大附中教語文,民國大學教《中國教育史》。1925年,返回石門,次年任石門第一高等小學校長,兼石門縣立第女子高等小學校長。翌年改任石門縣中學校長。這時,在中共石門縣委地下組織領導下,各界農民協會紛紛成立。4月,石門中學組織全校師生下鄉,鏟除鴉片苗宣傳戒煙,積極投入革命活動。“馬日事變”發生,悅廬被列為石門十大“暴徒”之一,乃避居多間。1927年下期,旅京學生返縣,辦石門中學補習班,他又返校任教。1928年3月 29日,縣警察所將悅廬逮捕。后迫于輿論壓力,釋放說廬,并由他擔任校長,號召學生復課。悅廬遂乘機走避,潛入長沙,再走北平。1929年,在師大附中任教。1932年,受石門縣教育界之托,去定縣參觀平民教育。1933年春返石門,發表平民教育調查資料于《石門民報》,同時出任石門中學校長達八年之久。抗日戰爭后期,又先后在北岳、九澧兩所中學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備受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信賴,先委以編修石門縣志(1950年印出7卷),繼又任教石門中學。
1953年,由教育部調至山西師范學院任教《明史》。1954年,辭去山西院教職,受湖南省文史館之聘,回長沙從事文史工作。1958年以后,曾任省政協第二、三屆委員,并擔任省政府《湖南文史資料》編委。1956年所撰《關于大順軍領袖李自成被害問題的存疑》一文,引征廣博,持論允當,在研討李自成這一歷史疑案中有重要參考價值。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