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務善
朱務善(1896年一1971年),曾用名王理堂、王一鳴、朱悟禪、泊·易·歐西皮夫,津市市人。
朱務善幼時嗜學,古今冊籍廣為涉獵。喜《飲冰室文集》《新民從報》等。受新思潮啟迪較早。1919年得親友資助北上,考取北平大學、旋當選為北平大學學生會主席,后相任北平學生聯合會主席。次年3月,在李大釗指導下,與鄧中夏、羅章龍、劉仁靜等發起組織北平大學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其時,朱經常到蒙藏學院宣傳馬克思主義。云澤(烏蘭夫)、劉錫伍多壽等許多少數民族革命領導者,當年都聽過他的演講。同年10月,朱積極參與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組建工作。同時,當選北平大學學生組成的“平民教育講宣團”主任,其后與鄧中夏共同協力,使該團成為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外圍組織。 11月,朱組織成立北平社會主義青年團,后因組織不純解散。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朱由李大釗、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二七”修案后,朱與北平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繆伯英(湖南人,中共黨員)一道,以北平學生代表名義到武漢活動,聲援京漢鐵路工人。接著,朱又代表北平學生會赴粵,兩次晉謁孫中山,懇請他興師北伐,深受孫中山贊許。國民黨改組后,朱任職于國民黨北京執行部。是年,中共中央組建北方區委,朱為委員兼北平《民報》中文版國內新聞與經濟副刊編輯。是時,在副刊上連載列寧著作《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后階段》。1925年,國民會議促進會全國代表大會在北平舉行,反對段棋瑞的所謂“善后會議”,朱為大會代表。會上,幾十名共產黨員代表組成黨組,朱任黨組書記。期間,他介紹廣東海員工會代表蘇兆征加入中國共產黨。
是年,朱在北大畢業,經李大釗介紹,與北京女子師大學生石道睿結成儷。10月,受中共中央派遣,偕妻赴蘇聯寞莫斯科孫逸仙大學學習(其妻因小孩生病回國,未復去蘇)。次年,朱轉為蘇共黨員,改名泊·易·歐西皮夫。1927年8月,受共產國際(第三國際)派遣,赴列寧格勒軍政大學學習。1929年蘇共清黨時,朱應同學要求,寫信回國索要中國報紙,被認為違反蘇共黨紀,受留黨察看一年處分。1935年,在蘇聯軍政大學畢業后,經共產國際介紹,在列寧格勒東方語言學院教授中文,后到蘇聯科學院東方學院工作,兼任科學院歷史文物科學院研究員,從事中國史研究。是時,朱與一蘇聯女人結婚,生一男一女。
1937年2月,蘇聯肅反擴大化,朱因涉嫌刺殺基洛夫,被判刑五年,流放蘇聯烏赫塔城。刑滿后,留該地從事醫務。1951年,因1937年舊案,又被判刑三年,直到1954年斯大林去世后昭雪平反,無罪釋放,恢復名譽并賠償損失,返回莫斯科。1955年,朱重新加入蘇共為預備黨員,嗣后又因駐共產國際代表王明拖延不出具證明,未及時轉正。是年春,朱申請回國獲準,別婦拋雛,只身回到別離三十年的祖國。朱務善回國后,鬢發斑白,壯志依舊,積極工作。1956年4月27日,經中共中央組織部批準,恢復其1921年中國共產黨黨籍,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任編譯出版委員會副主任、黨委委員。1960年“反右傾”朱受到重點批判(1963年甄別平反)。1961年7 月任國家科學出版社副社長,黨委委員、領導小組成員。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朱遭迫害而病倒,于1971年6月含恨辭世。
197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為朱務善恢復名譽,舉行追悼儀式,骨灰葬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