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立
廖立,字公淵,東漢武陵臨沅人。獻帝建安十三年(208),赤壁戰后,劉備占有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郡,領荊州牧。廖立被辟為從事,不久擢升長沙太守,時年不滿三十歲。劉備入蜀,諸葛亮鎮守荊州,孫權遣使通好于諸葛亮,詢問土人之中誰是經緯之才,諸葛亮回答說:“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可見,諸葛亮對廖立推崇備至。建安二十年,孫權派呂蒙突襲長沙、零陵三郡時,廖立脫身而走,投奔劉備。劉備對此并未深責,仍然任命廖立為巴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立為漢中王時,廖立被任為侍中。三國蜀章武三年(223)劉備死,子劉禪繼位,廖立調任長水校尉。
廖立內心的想法,自認為其才名宜在諸葛亮之后,而現在卻屈居于李嚴等人之下,心懷快快。有一次,廖立與李、蔣琬交談,對以往的時事和人物不無褒貶地談自己的看法:劉備當時不取漢中而與東吳爭南三郡,徒勞無功,以至失地喪師,這是嚴重失策;名將關羽,“恬恃勇名,作軍無法”,只會意氣用事,因此前后數次失地喪師;朝廷任用向朗、文恭、郭演長三個人,屬于用人不當。向朗、文恭只是“凡俗之人”了,郭演長只會跟在人后面隨聲附和,“不足經大事”。廖立這番話雖不無特才傲物的缺點,但是他所提出的問題“皆中痛癢,不為無識”。但因為“語語犯忌”,不合時宜。
李部,蔣琬把廖立說的這番話報告諸葛亮。諸葛亮上表,極言其罪過:“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羊之亂群,猶能為害,況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偽耶?”諸葛亮若對廖立適當給予懲治是應當的,但他上表彈劾的話語,欲置人于死地,其中表現嚴重的護短情緒。盡管如此,后主劉禪在處理上仍注意了分寸。詔書說:“三苗亂政,有虞流有,廖立狂惑,朕不忍刑,亟徙不毛之地!”意思是說天下尚處多事之秋,不忍對一名大臣進行殺戮,將其流放不毛之地。于是,廖立被廢為庶人,遷往汶山郡邊地。
廖立被廢后,率領妻子親自耕種,安份守己。當聞聽諸葛亮病逝于軍中,垂淚嘆息說:“吾終為左社矣!”意思是說諸葛亮死在前面了,我最終還是成為了諸葛亮第二!后監軍姜維率偏軍到汶山,會見廖立,稱廖立仍意氣不衰,言論自若。廖立病逝于流放之地。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