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洞源
黃洞源(?一792),唐武陵人。大歷初,率弟子黃山寶、胡清鎬、朱神靜、道童譚伯尊、陳景昕和道友朱靈辨等人在桃源觀學道修真。大歷四年(769),辰溪人瞿童(字柏庭)來桃源觀師事黃洞源。大歷七年二月,黃洞源應朗州刺史胡敬清邀請赴郡。瞿童獨自在距桃源觀約一里半的“仙林”中尋得一個“仙洞”,內(nèi)有石室、石床、石幾。黃洞源回觀后十日,瞿童又在藝圃中拾得一枚秦人遺留下的棋子,狀若小龜,光瀾如玉,獻予洞源。瞿童將這些奇異事情告訴洞源,并未引起重視。大歷八年(773)夏五月三十日晨,瞿童拜辭黃洞源,相約十八年再見,然后在眾目之下“仙去”。其上升處留有八個趾印。大歷十一年,瞿童的長兄仙信又到桃源師事黃洞源。
黃洞源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1)遷居廬山,又于貞元五年(789)遷居茅山。貞元七年(791),潤州郵人在延陵縣界看見一個少年在自己前面行走,任憑怎樣追趕都跟不上。到達延陵,只見他直闖茅山。又走了三十里,郵人看見少年徐步進入山門。是日,當值的為女道士蕭冷然,在鶴臺看見少手年持小漆函蓋貯素書,未及到門邊,一只腳就邁進去了。泠然問:“你是誰?”少年回答:“瞿柏庭。”接著問冷然:“黃尊師現(xiàn)在何處?”冷然給少年指示去處。冷然好象記得有柏庭這個名字,但究竟是什么人始終未想明白。良久,忽然記起來了,馬上去見洞源,問:“瞿柏庭來過嗎?”洞源唯唯,并不明諭。這年八月,洞源安排弟子:“吾將蹈海,為備裝。”弟子們并不以為然。第二年,洞源化真。
雖然上述黃洞源生平撲朔迷離,蒙上了神秘色彩,但實有其人。他是道教茅山道第15代宗師上承韋景昭、李含光、司馬承禎等人,下傳孫智清、吳法通、劉得常、王棲霞等人。曾任唐武宗宰相的李德裕(787—850),寫有一首題為《尊師是桃源洞黃洞源先生傳法弟子,常見尊師稱先生靈跡。今重賦此詩,兼寄題黃先生舊館》,既是黃洞源的弟子,可知這人便是孫智清。全詩如下:
后學方成市,吾師又上賓。洞天應不夜,源樹只如春。棋客留童子,山精避直神。無因據(jù)石髓,分與養(yǎng)生人。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