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澍
文澍(?一1515),字汝霖,號橘庵,明桃源人。以軍籍中云南天順己卯(1459)鄉(xiāng)試,成化丙戌(1466)進士,授南京刑部主事。歷郎中,出補四川重慶知府。政尚寬平,有古循吏風。歲饑,請米萬石,賑活甚眾。有巨盜嘯聚山林,以理曉諭,使其復(fù)業(yè)。盜感激其誠信,隨即解散。后以與監(jiān)司,調(diào)貴州思南府,遂告休,回到家鄉(xiāng)桃源縣木塘。
文澍祖籍南昌,曾祖均玉,始避地桃源。文澍與王守仁的父親王華為同科,兩家是世交。正德年間,王守仁貶貴州龍場驛丞,兩次路經(jīng)常德都拜訪看望文澍,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第二次路經(jīng)常德,用冀元亨的話說“遇文子于武陵溪上,與之語三夕而不輟,旬又五日而未能去。”門人問王守仁:“您與文子的感情怎么會如此之深厚呢?”王守仁作了解釋,原文如次:“人也樸而理,直而虛,焉學審問,比耄而不衰。吾聞其蒞官矣,執(zhí)而怒,惠而節(jié),其張叔之?吾聞其居鄉(xiāng)矣,勵行飾己,不言而俗化,其太丘之?鳴乎!于今時為難得也矣!”王守仁認為就文品行與才干,在當時非常難得。兩人分別僅五年,文澍去世,王守仁作《文橘庵墓志》。
文澍“博學,為文古淡有思致。”他寫的《桃花源賦》,世人評論說:“詞多辨神仙之渺茫,述賢哲之雅言。”他認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的立意是諷喻世事。在賦的結(jié)尾處寫道:“黃虞之神圣兮,儼垂拱其無為。斯民安于耕鑿兮,慘四海其疫。快睹圣人之御極兮,招逸民其來歸。”文澍希望朝廷效法圣賢實施無為而治,讓老百姓安于耕鑿。如果大家都感覺不到有“帝力”制約,天下就會太平。
終審:譚琳琳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