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統虞
胡統虞(1604一1652),字孝緒,號此庵,武陵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登進士,改庶吉士。李自成攻克北京,被農民軍所執。清軍入北京,他改變姓名,逃到河北固安縣。清廷下詔以原官職起用他,固辭不受。大學士范文程攜厚禮親往邀聘,說:“統虞,今之許衡也,不可失。”于是,敦促強拉他進京,授國史院檢討職。
順治三年(1646)會試,充同考官。八月,再舉鄉試,充順天正考官。次年,超拜國子監祭酒(即國子監主考官)。當時,清廷剛剛開創國子監,統虞議立規條,作“明善四禁”,激勵士子教品力學。他每三個月到彝倫堂環橋講學一次,聽者日是忘倦。順治六年(1649),纂修《太宗文皇帝實錄》,任副總裁。晉升禮部尚書,拜授內秘書院大學土,教習庶吉士,講學萬壽宮。高恒懋、戴玉綸、吳就恒、孫光憲等人都曾在他的門下受業。御史張煊上疏參效執政,被定誹謗罪處死。有人因張煊與統虞同巷居住,誣陷張煊的疏書出自統虞之手,幾乎受連。
順治九年(1652)會試,統虞充正主考官。事前,率領同僚在神位前盟哲,務必選拔寒士。發榜后,許多貴人子弟落選。他們以首題不合朱熹的《四書集注》為借口,脅迫當政者論劾,要求重新舉行會試。結果經部科磨勘,會元程可則和其他幾個同榜考生的功名均被削去;統虞調離考功司,降六級使用,事態得以平息。四月,降補秘書院學土。十一月,病卒于官邸。身后囊無一金,惟圖書千卷,衣食棺均賴門人料理。著作有《明善堂集》、《此庵語錄》,及《三家要》。《四庫提要》稱:“其學稱姚江而祖象山,專持良知之說,于朱子頗不能盡合。
鄧顯鶴《沅湘耆舊集》認為“武陵胡氏門才之盛,與楊氏等。”楊氏,即楊嗣昌家族。胡統虞的父親應斗,有孝行。世父應魁,明隆慶選貢,歷官宣威州知州,云南府知知。世父應旗,明萬歷壬子(1612)舉人,任信陽知州。胡統虞的兄長名順虞,字孝升,以明經官大足知縣。弟弟新虞,以恩蔭光祿寺署正。
胡統虞有三個兒子:長子覲征,字四庸,拔貢生,著有《蕪城詩集》。次子泰征,以恩蔭貢生,師事華亭蔣大鴻,有學行。三子獻征,字存仁,以父蔭任督察院經歷,轉主事,為太倉監督,遷員外郎,晉刑部郎中,治獄,多平反。旋以譜練典故,預修《大清會典》。書成,議敘直隸巡道,護理巡撫,以勤慎著升湖北布政使,未任,調補江蘇。略具成效。未幾,與大僚議事,謝病解職十余年,調赴河工效力,以病卒。
胡統虞的孫子輩,獻征的三個兒子即期恒、期慎、期頤均為官從政。期恒,另有傳。期慎,直隸河間府同知;期頤,字永叔,由例貢歷官江西臨江府知府,被劾落職,寄居無錫之西門。乾隆丙辰(1736)舉博學鴻辭,大學士嵇、江蘇巡撫顧交薦之,固辭。著有《南湖居土集》。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