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為壤
王為壤(?一1713),字不石,號青原。先世無錫,遷居龍陽。少年聰慧能文,于詩無論古體、體尤所獨嗜。家教甚嚴,自幼其父莫強公訓以帖誦,每見他習聲律之學,厲色日:“學殖盡寬,不愿汝曹邃為是。”意思是說學問是由淺入深,逐漸積累的,不能急欲求成,先要打好基礎。然而,莫強公往往在自己觴酒之暇,也要為壤寫詩賦物,詩成,稱贊說:“果能是,是亦不惡。“
康熙癸酉(1693),王為壤參加鄉試中副車(俗謂副舉人)。挾所著《臨沅集》行走京師詩文百卷,音韻鏗鏘,錚錚有聲,先達們評價很高,賞識其才學。但終因性情執,不肯屈身事人,未得到舉薦。于是離京,游覽吳越,然后歸里。通過交流,學識日增,一日,取出舊刻盡削去,投入江流,日:“以吾穢,且雪梨棗。己卯(1699),再次來到京師,收獲更豐。為壤對自己要求很高,每有新著,對于舊作,盡管經名流贊許,都盡行拋棄,并不覺得可惜。相傳為壤在京師會見著名詩人王士禎,兩人討論寫詩意見不合,發生爭論,但事后內心里非常佩服。浮沉數載,仍歸故里。
乙酉(1705),陪同好友陳養元赴京到吏部登記聽侯銓選,取道洞庭湖,感慨說:“至今洞庭湖尚無志乘,難道是古人特意空缺等待后人完成嗎?我愿意乞求一個冷官,買舟湖上,為水伯快書吏。”此次在京城住了兩年,與名家唱和甚多,但文稿多被人收去,未留存。丁亥(1707),以學使受聘入秦,隴頭之水,陰山之雪,朝那、支羌之俗,以及出塞人塞之聲,盡收筆端,豐富了詩文創作。己丑年(1709),為壤到陳養元懷安治所,正好遇上養元主修邑乘,被挽留。但數月后辭去,說:“我的心思仍在洞庭湖。”一年后,兩人握手麻川,此時為壤顯得消瘦。他告訴養元“湖上島嶼,吾得之過半矣!” 意思是為修洞庭湖志已做了大量工作。并拿出所寫《望團山》、《洞庭秋》等詩,養元評論稱“生硬崛強,不類人間有。”并開玩笑說“你不會是因為‘苦思緣詩瘦’吧?”此次居懷安十數月。
壬辰年(1712),為壤又偕為垣經陳養元的治所。癸已年(1713)正月,為垣因赴省試,準備辭行,為壤也想游覽越地,但是卻因病不起五月卒于懷安。王為有《青原全集》二卷傳世。錄《望團山》。詩于此,供欣賞:
孤根托湖心,遠與眾山偶。諸兄之弱弟,群賢之小友。精意冷然善,靈氣郁以厚。意昔禹鑿時,斤斧不及剖。怒浪咽還吐,平波漂且漫。峰頭舊蘭若,疑是水府有。悠矣蟄龍睡,勉山鬼守。毋使老量,一夕負之走。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