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先
張明先(1653一1728),字雪書,號洞庭,清安鄉坊郭村人。其父舜齡,邑諸生,有文譽,因子貴造封朝議大夫。生子二人,長子庚先,字朗秋,號鯨湖。康熙辛酉(1681)舉人,歷官福建長樂令、江南覆邱令。致仕歸,惟以讀書課子若孫,子十四人,皆以科名顯。著有《鯨湖草堂文稿》及《文正公書臺記》詩賦二卷。明先為舜齡公的次子。出生時,其家自南平遷居坊郭村不久,傳說其祖父敬吾公做了一個奇異的夢,明先應夢而生,人皆以為是陰德報應。明先五歲入私塾,生性聰穎,讀書過目成誦。十歲時善文,博覽書史及各種綱鑒、詩、古文、詞賦。年十七八歲時,每以時議列府縣首。當時岳州府知府包元辰非常器重他,認為將來定有大出息。
康熙十年(1671),明先以岳州府最拔尖的人才被推薦到國子監讀書,學習成績優異。二十年,與其兄庚先同時鄉試中舉,二十四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土,任康熙皇帝的侍讀秘書。明先因其學識、人品深得康熙賞識,康熙帝賜贈《清字大學衍義》、《唐詩賦匯韻府》等書。三年后,明先任檢討,參加纂修《三朝國史》、《明史》和《淵鑒類函》,教習滿州的庶吉土。在這期間,康熙帝賞賜明先由其親自臨摹的董侹其昌字貼的字一幅,松花石硯一枚。張明先作有《御賜松花石硯銘》。
康熙三十二年,明先歷官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凡明先應詔所作的詩和寫的字,以及他寫的《豐澤園賦》,均受到康熙帝的贊賞。康熙帝又賜贈他《淵鑒類函》書一部,松花石硯一枚,紅緞一正等。擢升詹府少詹事。三十五年(1696),典試江南,得人多,選拔的優秀人才,如位居臺閣、官至軍機大臣的張廷玉,就出自其門下。四十一年,康熙帝又給明先賜字。張明先寫有《紀恩詩》四首。詩前有序:
康熙四十一年(1702)五月二十五日,上召內閣九卿翰林詹事科道諸臣,齊集保和殿內,上親書救諭一道,命中使持示諸臣。諭日:“尋常摘句,華麗辭藻非帝王之所本。朕四十余年,惟日競競,示嘗刻少釋,萬幾自警有始無終之消,念茲在茲也。政事稍暇,頗好書射,歷年以來所積臨摹字幅,賜卿等觀看。
康熙帝賜給張明先的是“御書杜樊川”詩:“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繁欲變秋。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倚高樓。”張明先的《紀恩詩》其一日:
廿年秘閣仰宸章,此日身親荷寵光。詔與上公齊入殿,任隨常侍競登床。琳瑯滿幅星辰近,翰藻聯行雨露香。竊念臣材如拆線,聽來天語倍慚惶。
四十八年(1709),張明先督學廣東,為朝延培育選拔大批調英俊人才。康熙帝表彰明先功績,封贈其父舜齡朝議大夫,以崇祀鄉賢。張明先熱心公益,京師岳陽會館基地房屋,盡為居民侵占,他查復舊址,捐資重建,從此,澧岳北上學子停居有所,無不感激。
張明先年未六旬,致仕歸里,優游林下二十余年。回到家鄉后,清學基,修學宮,勒碑表彰前人。修御碑亭,立家廟,樹華表,造御書樓,收藏皇帝先后賜贈兩代人的書籍。手不釋卷,整理畢書稿并付梓。壽七十六,心有慧見,預卜終期,祝天告祖,謁圣辭宗,并且自作靈對數聯,卒于雍正六年(1728)仲春。
著作甚富,有《歷試稿》、《后樂堂宦稿》、《洞庭文集》、《安鄉縣志》、《使粵役密》二集、《渡海篇》、《市隱前后》二集,參訂《書經翼注》等。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