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來保
何來保(1873年一1899年),字頌九,號鐵笛。原籍安徽寧固,祖父為官湖南,仕至常德同知,子孫便入武陵籍。來保自幼從父讀書,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年十八,冠童子試,補博士弟子員。不久丁母憂,服滿。屢試皆為第一,人稱“武陵才子”。學使江標非常器重他,以高材生選送長沙湘水校經書院,與衡陽楊概、桐城汪同學相契。
戊戌維新運動期間,湖南巡撫陳寶,銳意推行新政,創立“南學會”,講求御侮救亡之術,開辦《湘報》,啟迪民智。來保與楊概、汪均為“南學會”會員和《湘報》撰稿人。邵陽樊錐著《孟子民義》,來保為之作序,闡發民權思想,痛斥獨夫民賊,讀者比之于黃宗羲的《原君》。德軍入侵山東,踐踏孔廟,來保在《湘報》發表《悲孔》上下篇,怒斥侵略者的暴行。在《湘報》發表的還有《說私》,這是一篇開拓風氣、主張維新的好文章,影響很大。
戊戌政變發生后,何來保回到常德,墊居家中,終日郁郁不樂。光緒二十五年(1899),來保與趙必振、胡友業,取歲寒三友之義,成立“寒社”,日事吟詠,以抒發胸中郁結之氣。不久,楊概、汪以書信唱和,蔡鐘浩、蔡鐘沅兄弟,從日本回鄉,也加入吟詠,時稱“寒社七子”。光緒二十六年春,唐才常設自立軍總機關于漢口英租界,密謀起事。來保與趙必振商議,申請參加。漢口總機關接受他們的申請,并指派他兩人負責常德自立會會務。來保積極聯絡發動,秘密設立駐常機關。不幸漢口總機關于八月二十一日被破獲。湖南巡撫俞廉三派候補知縣沈贏秘密來常德,按名緝捕。時來保臥病在家,便急與必振、鐘浩商議,共謀暫避鄉間,徐圖再舉。來保扶病走避桃源,后又隱匿辰州(今沅陵)一山寺中,為清吏追蹤捕獲。檻送長沙,路經常德,觀者塞途,遂作《絕命詩》四章,其一云:
銀鐺鐵鎖出圍墻,親友紛紛送道旁。三百健兒齊護衛,萬頭攢動看何郎。
九月,在長沙瀏陽門外從容就義,時年二十七歲。行刑前,高吟:“七尺殘驅酬故友,一腔熱血酒荒郊”。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