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山遺址
城頭山航拍圖
城頭山遺址是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湖南省澧縣車溪鄉南岳村,是澧縣考古人員于1985年文物普查中發現的,后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2年試掘、先后十次進行部分發掘。確認城頭山古遺址是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遺址,距今約6500年至7000年。約在65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人們開始在此周圍掘起了壕溝,筑起了城墻,并在此城居住了2000多年,歷經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幾個歷史時期,直至石家河文化中期(距今約4000年),古城才遭廢棄。在古城使用的2000多年中,人們對城垣進行了多次修繕,其中大型的擴建工程就有3次,使得城垣不斷增寬、增高,乃至能保存至今。
城頭山古城略呈圓形,城垣外圓直徑340米,內圓直徑325米,圍繞城垣的護城河寬35米,總占地面積近15萬平方米,其中城內面積8萬多平方米(132畝)。考古工作者在城內發掘出大片臺基式的房屋建筑基礎、設施齊全的制陶作坊、寬闊的城中道路、密集而重疊的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6500年前)。解剖城垣時,于城垣外坡又發現了大溪文化早中期的壕溝,以及壕溝內留存的100多種動植物骨骸和籽實,竹葦編織物,船槳,船艄,船板和大批卯榫結構的木構件等。還發掘出骨耜,骨耒,骨鉆,骨鑿,木刀等農業和手工業工具,以及陶器,玉器等遺物。
城頭山古遺址,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遺址之一,也是最具典型性的古城遺址,古城的城垣和整體格局均保存完整。在整個遺址區域內有居住遺址,稻田遺址,祭祀遺址,有城門,有道路,還有墓葬區,內容十分豐富而集中,是研究中國史前社會文明起源,城邦發展的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城頭山古遺址于1996年11月20日,經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范圍: 東至小河東岸,南至城墻基外80米外,西至周圍木房西山墻,北至護城河北岸20米處。
建設控制地帶:四向各至保護范圍外30米。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