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脫貧攻堅攝影作品展播(第四期)
澧縣城頭山鎮古大堤村 2020.6.9 許山海/攝
一畝葡萄十畝稻,脫貧致富“金串串”。葡萄產業的發展,解決了許多當地人的就業問題,不少脫貧戶在合作社從事種植、管理等工作。湖南農康葡萄專業合作社的新品種名叫“蜜光”,不僅甜度高,顏值也十分誘人。今年55歲的汪冬英和十多位農戶正在葡萄架下修剪“副須”,為七月初第一批“蜜光”的上市沖刺護航。
澧縣城頭山鎮詹家崗村 2020.6.9 曹儒國/攝
扶貧車間生產忙 就近就業穩增收。走進城頭山鎮詹家崗村的扶貧車間,工人們正在緊鑼密鼓地趕制剛接的訂單,壓葉、掛膠,各道工序有條不紊,車間里的工人大多都是脫貧戶。“在這里搞事最大的好處是離家比較近,時間也自由一點,收入方面也比以前那份工作工資高。”今年47歲的張梅英開心地說,這些天雖然忙碌,但她也樂在心里。
臨澧縣刻木山鄉樓子村 2020.6.10 郭道義/攝
“我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高志昂在心里想……”在樓子村村部,村民們正在津津有味地聽著臨澧文化志愿者熊波濤、吳清華原創的鼓曲《我要入黨》,今年80歲的老黨員胡忠玉1965年入黨,是村民致富的帶頭人,婉轉動人的傳統說唱藝術與黨員故事相融合,令他激動地連續鼓掌叫好。
臨澧縣刻木山鄉樓子村 2020.6.10 徐萬發/攝
“扶貧蜜桃”讓生活甜起來。來到樓子村扶貧產業園,400多畝的獼猴桃藤架下碩果累累,“2018年開始種植,今年是第三年,也是豐收年,預計純利潤達到300萬以上。”獼猴桃園老板李先友和老婆羅金香一邊干活一邊介紹,他們的果園常年聘請村里20位左右的農戶幫忙管理,優先聘請貧困戶,每天工作八小時、工資80元,每個月上工25天以上。
臨澧縣刻木山鄉巖龍村 2017.12.5 李建國/攝
臍橙豐收了,村民笑了。巖龍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藏不住水,土地面積少,基礎設施非常脆弱。近幾年來,得益于國家的扶貧政策,果業合作社在村支兩委帶領下,狠抓臍橙種植,年產量達到30萬斤,產品遠銷浙江、廣東等地。2018年整村摘掉貧困帽。
臨澧縣四新崗鎮九豐村 2020.6.10 薛梅/攝
烤煙烤出幸福味道。臨澧縣太浮山煙葉農民專業合作社坐落在四新崗鎮九豐村,目前共有50座烤房,分管周邊兩個村500畝烤煙,帶動48戶貧困戶脫貧致富,“今年第一焙”正在緊鑼密鼓地制作中。中午,周元珍、朱大梅、王學蘭“三姐妹”已經工作三個小時了,一天下來就能得到80元的不錯收入。
石門縣壺瓶山鎮九嶺村 2017.08.24 夏弋明/攝
九嶺村土壤豐腴、氣候濕潤,適宜種植高檔茶葉。近年來,在武陵區的脫貧攻堅幫扶下,該村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煙葉種植等優勢產業,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全體村民均達到了“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順利實現貧困村摘帽。
柳葉湖旅游度假區白鶴鎮梁山社區 2020.6.14 曾敏/攝
家里的果子熟了,得請我們的扶貧干部嘗嘗。扶貧干部為梁山社區3組貧困戶孫四妹的兒子聯系在外務工渠道,并幫助其發展家庭水果種植,如今成功脫貧的孫四妹一家對扶貧干部心存感激。
鼎城區黃土店鎮紅巖嘴村 2020.6.9 陳自德/攝
幾位大媽在家門口的蔬菜基地采摘辣椒。近年來,紅巖嘴村著力打造油茶、臍橙、蔬菜等扶貧產業,一支支由貧困群眾和留守婦女組成的“農事鐘點工”在該村悄然興起。
鼎城草坪鎮三角堆村 2019.7.25 彭俊瑋/攝
貧困的帽子沒了,火龍果就是我的“致富果”。黑愛鈴2014年建檔立卡為貧困戶,2017年入股了杜鵑湖果蔬專業合作社,“工資+分紅”的形式讓黑愛鈴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石門縣維新鎮重陽樹社區 2020.6.2 曾粵/攝
趙見初一家曾是貧困戶,夫妻倆都身有殘疾,趙見初肢體二級殘疾,妻子雙目失明,生活舉步維艱。近幾年,在政府的幫扶下,趙見初夫婦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蓋牛棚、養土雞,日子越過越好,已是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之星”。
(責任編輯:晏紫卉)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