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短期充電”到“長期蓄能”——常德市彈性辦班鍛造經濟尖兵
今年以來,常德市立足全市高質量發展和干部崗位能力所需,常態化舉辦抓產業促發展中青年干部專業能力培訓班,創新采取1年彈性學制,實現干部經濟能力培養從“短期充電”到“長期蓄能”轉變。
市委組織部通過全面摸底調研,制定全年培訓方案,精準調訓50名主抓經濟產業工作的中青年干部,組建混合制班型。這支隊伍涵蓋“處級+科級”“市直部門+縣市區”“機關+國企”“中年+青年”等多元結構,形成了政企聯動、層級互補的學員矩陣。來自市直部門的干部帶來宏觀政策解讀,縣市區干部分享基層實踐經驗,國企骨干貢獻市場運作視角,互學互鑒的氛圍提升了學習實效。
培訓班打破傳統“集中學”模式,推行“1+N”長效培訓機制。其中,“1”即1個月市委黨校集中培訓,加強經濟領域通識教育培訓;“N”是在集中培訓結束后的1年時間內,每月靈活采取分期授課、外出培訓、課題調研、研討交流、自主學習等多種形式,分階段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時間安排根據培訓形式而定,既可每周安排1天時間進行,也可在1個月時間內集中4至5天時間進行。培訓時間外,學員返回崗位履職,在保證系統性培訓基礎上,讓干部帶著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學習研究,再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形成學干互促的良性循環。
“以前,幾天的短期培訓結束后,很多知識掌握得并不扎實。現在每個月都有固定時間繼續補課充電,和老師同學交流實踐中的困惑,更有利于深度學習,對工作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市發展改革委(市國動辦)產業發展科科長高世杰說。
在集中培訓階段,我市聚焦“抓產業促發展”核心主題,重點圍繞經濟產業、合成生物、財政金融、招商引資、商務外貿、園區改革、科技創新、文旅融合等方面專業知識開展深度培訓。為確保培訓質量,我市科學配置師資結構,打造涵蓋專家型、管理型、實踐型的復合型師資隊伍。一方面借助常德市“沅澧大講堂”平臺,定期邀請專家學者等來常授課,講理論、講形勢、講政策;另一方面結合領導干部上講臺工作,邀請20余名省直部門領導、市級領導、市直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縣委書記、縣長等進黨校,教經驗、教對策。同時,結合招商引資等工作,邀請無憂傳媒、越秀基金等企業高管,以及金天鈦業、慕恩生物等本地企業負責人分享奮斗歷程和實戰經驗。學員們紛紛反饋,課程針對性強,授課老師經驗豐富,“理論+實操”雙輪驅動的課程模式更有助于提升實戰能力。
集中培訓結束后,培訓班根據學員的專業知識吸收情況,每月設置不同主題逐步推進培訓進程。今年5至6月,分別圍繞“合成生物產業”“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主題,組織了兩次分期授課。7月,組織學員赴浙江、江蘇開展異地教學,學習借鑒兩地科技創新、數字賦能、產業培育、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培訓班突出以學促干,按照工作所需、業務相近的原則,組織學員成立科技創新與合成生物新興產業、園區改革與降本增效、招商與金融、國有企業轉型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文化旅游5個調研小組,針對產業發展中的“疑難雜癥”開展實地調研。市級領導擔任調研小組導師,宏觀指導把關調研方向、調研方法、成果轉化。市委組織部部務會成員擔任調研小組觀察員,通過觀察干部課堂表現、小組研討參與度、調研成果質量等多維度表現,全面了解干部的綜合素質、專業能力和發展潛力。
在常態化培訓模式下,學員們邊學習、邊思考、邊調研、邊實踐,部分學員在培訓期間提出的構建合成生物未來產業先導區、降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打造優良營商環境等方面的諸多“金點子”,受到市委市政府重點關注,并逐步轉化為實際成果,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添力。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