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炒手辦炒比特幣 消委喊你留點心
一雙原價1000多元的球鞋炒到上萬元、一個100多元的玩具炒到上千元。從“炒鞋”到“炒手辦”,“沖、沖、沖”已成為當下部分90后、00后年輕人的一種消費狀態。然而,隱藏在這輪消費熱潮背后的消費糾紛也逐步顯現,甚至可能存在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
以90后、00后“炒家”為代表的全新炒作經濟的崛起,背后是消費趨勢的一次巨大的變革。商家吹鼓“炒鞋”,本質上就是推廣饑餓營銷,背后暗藏營銷套路,最后被騙的都是“被套路”的消費者,這與之前“炒普洱”“炒大閘蟹”等類似。年輕人把“炒鞋”當作一種理財手段是非常不理智的,“炒鞋”最突出的風險就是泡沫太大,球鞋價格容易被資本操縱。
針對一雙原本兩三千元的球鞋炒到上萬元高價等亂象,市消費者委員會提醒消費者:首先,球鞋價格不屬于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的范圍,實行市場調節,廣大消費者不要把“炒鞋”當做投資理財的手段,切莫投機。其次,消費者要理性看待球鞋文化,讓球鞋回歸原本的使用價值,要注意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球鞋;最后,消費者在購買球鞋、手辦或盲盒等物品時遇到消費糾紛可以撥打12315投訴舉報熱線或到當地消費者組織尋求幫助。
(責任編輯:晏紫卉)
終審:晏紫卉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用戶登錄
還沒有賬號?
立即注冊